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博弈与协调大学三大社会职能内涵的重审(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课程是教育学领域的概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有责任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并将这些

课程是教育学领域的概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有责任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并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9]优质的课程资源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将高深学问付诸实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人类已有的知识精髓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兼顾前瞻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平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10]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应突出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完善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为专门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

2. 发展科学——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不断地通过知识创新、学术探究、文化创造等方式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如何保障教师合法的研究权利呢?学术自由和治学道德作为科研的重要保障,在知识创新、学术探究和文化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科学研究自诞生起就与学科、专业、课程有着直接的联系。学科作为研究领域制度化的结果,是大学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结合点。学科的形成可以明确研究边界,规定学科内研究者的学术规范,对课程体系与专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发展科学应以学科整合为核心,在研究中践行学者的权利和义务,将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吸收,运用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领域。同时,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高水平科研队伍建设,以优秀学术研究成果的产出为目标,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和研究领域,促进学科资源向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因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氛围浓厚,大学历来是基础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重要基地。基础研究产生的科学发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应用技术赖以发展的理论来源。[11]受功利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教师热衷于短、易、快的应用研究而忽视长、难、慢的理论研究,急功近利、学术造假、学术腐败频发,对课程建设和专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纵观诺贝尔奖获得者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极大地引领了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抛弃“纯学术”的研究,越纯粹的东西越具有原创价值,更接近科研的本质。探索和发现人类世界的未知领域,往往埋嵌在“纯学术”的研究中,这是学者的责任和使命所在。[12]

3. 服务社会——以专业建设为根本

大学参与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必然的结果。学者作为高深学问的守护者,将高深学问以相对适当的方式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体现高深学问的价值,彰显学者自身的社会价值。直接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扩展职能是学术自治传统的继承,也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作为“文化创新和知识学习的场所”,以专业建设为目标,推动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

“专业”是社会学领域的概念,是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的体现和延伸。受产业结构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新专业不断产生、旧专业不断更新或淘汰,专业建设要立足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专业的内涵,设置科学规范和灵活多样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培养基础知识宽广、实践应用能力强、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专门人才。[13]针对不同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要坚持以课程知识结构为基础,一个或多个学科建设为支撑,及时补充课程教学的内容,调整科学研究的方向,推进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确保人才培养的广泛适应性和针对性。

因此,大学参与社会发展互动,不仅要立场明确,更要科学理性。在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办学实力的基础上,以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根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服务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不要盲目功利的参与社会服务,本末倒置、得不偿失。此外,为协调理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受教育者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结合,理性反思知识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推动课程专业知识的实践化。

[1] 蔡映辉.布鲁贝克大学社会职能思想述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6).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60.html



上一篇: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赜
下一篇:智旭对大学的佛学化诠释以大学直指为中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