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博弈与协调大学三大社会职能内涵的重审(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洪堡提出“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调教育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和方法,

在新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洪堡提出“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调教育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学生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和方法,在科学探索中实现自我发展。洪堡理念的实施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大学教育的联姻,彰显了学术自由的价值与意义,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术自由作为与大学共生的文化现象,是研究者在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不受外界的控制和威胁,对社会各方面进行的调查和评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人们对学术自由的理解有着较大差异,是建立在学术责任基础上的有限自由,“没有限制就像经济的不干预主义一样成为灾难。”[2]学者在享受学术自由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有义务为研究所得结论的过程进行充分的表述,以便同行对结论做出准确性的评价和论证。[2]治学道德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是学者研究高深学问的职业道德。学者“作为高深学问的看护人,也是道德的唯一评价者。”[5]需要在高等教育专门领域中进行长期系统的训练,努力献身学术研究,防止因纯粹的主观认识影响其价值判断。[2]学者们也要小心对待源于社会的研究捐赠,为确保不被利用和剥削,要公开感谢所得的资助,并扪心自问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丰富了现有的学术成就。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学工作,应将学生利益牢记于心,有责任和义务把学术界最优秀的著作推荐给他们。[2]

3. 服务社会:学术自治与政府治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大学越来越经常地被喻为“服务站”,在政府和企业的规划中也名列前茅。[2]“认识论”恪守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所,旨在追求学术自治。“政治论”认为大学要立足社会发展,意味着要受政府的约束。作为高深学问的守护者,学者应广泛控制学术和科研活动,因为他们最能深刻理解高深学问的复杂性。现实中,学者们往往自行其是,使得政府常需要借助法律对传统学术自治进行规范和限制,就像战争意义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或许传统的高等教育自治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自治要求具备完全的经费独立,而这种独立根本就是不可能的。[2]“大学更愿意承担外部社会机构付钱的任何任务,如果单纯地以为政府和企业毫无私利地追求永恒知识而提供经费支持,纯粹是自欺欺人”。[2]

大学拥有服务社会的众多知识,参与社会服务事关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如果缺乏付诸实践的决心和责任的话,公众可能不会再为其提供经费,知识也将置于无人问津的空中楼阁。大学之所以能存在于社会,总是需要对社会外部集团的愿望和需求做出反应,更多归因于政治方面的考虑。[6]纵观历史上具有伟大影响的学术研究,往往不是来自目的明确的外部指令,更多是研究者对自由世界的理性探索。[7]大学参与社会服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认识论”哲学不能有效保持高深学问的纯洁性,促进高深学问的传承与发扬,反而会影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从“政治论”哲学出发,对大学的学术自治施以内部的某种限制,而这些限制又受“认识论”的制约。

三、大学三大社会职能内涵的反思

哲学研究不仅要反思历史发展的经验,也要为未来教育实践指明方向。[8]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三大社会职能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学科、专业、课程是大学的重要支撑,办学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着学校的类型、层次和特色,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辩证地分析大学三大社会职能的矛盾与冲突,立足社会与人的发展,以学科、专业、课程的优化与完善为目标,促进大学社会职能的有效融合。

1. 培养人才——以课程建设为基础

高等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注重人的精神关怀和塑造,实现践行探索高深学问的使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选择普通教育还是选择专业教育,以综合素质为本还是专业技能为重。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办学是必然的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立足办学定位和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彰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优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努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60.html



上一篇: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赜
下一篇:智旭对大学的佛学化诠释以大学直指为中心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