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3DG载体负载二元及三元组分催化剂的制备与脱硝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机构】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分 类 号】X701;|O643.36【分类导航】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作者机构】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齐齐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 【分 类 号】X701;|O643.36 【分类导航】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一般性问题->废气的处理与利用 【关 键 词】氮氧化物 NH3-SCR 三维石墨烯 活性组分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708309)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QC2017065) 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专项(135109103) 黑龙江省教育厅“植物性食品加工技术特色学科”专项(YSTSXK201872) 齐齐哈尔大学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8-032X) 【摘 要】采用炭化法制备三维石墨烯(3DG)载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LaCuO δ /3DG,LaCu 0.5 Mn 0.5 O δ /3DG和LaCu 0.5 MO 0.5 O δ /3DG催化剂。利用XRD、SEM和TEM对催化剂和载体进行了表征。脱硝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催化活性的顺序为LaCu 0.5 Mo 0.5 O δ /3DG> LaCu 0.5 Mn 0.5 O δ /3DG> LaCuO δ /3DG,表明三元活性组分比二元活性组分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引入Mo元素比Mn元素更有助于提高LaCuO δ /3DG双金属氧化物的催化性能。 柴油车尾气氮氧化物控制技术现状[J].科技风,2020,第7期 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大幅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氮氧化物(NOX)是机动车排放四项污染物之一,会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降低柴油车尾气NOX排放的方法主要有机内净化和后处理技术,机内净化技术主要从进气、燃烧、喷油以及废气再循环等方面进行改善排放;尾气NOX后处理技术主要有稀燃NOX捕集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及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其中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应用较多,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于试验阶段,目前尚未成熟。 导热油炉点火不稳定及烟气超标的解决方法[J].当代化工研究,2020,第5期 我公司导热油炉为底烧正压立式圆筒热媒炉,本文介绍由于新环保排放标准的实施,将原导热油炉燃烧器替换成新排放标准的低氮燃烧器,并对工艺及控制系统进行改造调整,以降低烟气排放指标和消除点火安全隐患。 IMC内模控制在350MW超临界机组SCR脱硝控制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第3期 介绍华能应城热电厂350MW级超临界火电机组针对SCR脱硝控制在超洁净排放新控制指标下所做的控制优化改进,通过优化,成功克服SCR脱硝控制的大延迟、大惯性,使机组氮氧化物排放在全负荷运行中始终处于新控制指标以下。 V2O5-WO3-TiO2催化剂在硝酸生产尾气治理中的应用与研究[J].辽宁化工,2020,第3期 双加压法硝酸生产中尾气的氮氧化物含量一直是企业环保治理的难点问题,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越来越严,采用新型脱硝催化剂,可使硝酸生产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接近零排放,对于企业实现安全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氮掺杂二氧化钛负载钒磷氧催化氧化NO的实验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20,第2期 以VPO为活性组分,N掺杂TiO2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VPO/TiN催化剂,基于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其对NO的选择性催化氧化(SCO)性能以及抗硫抗水性能。研究表明:当P/V为1/5、N/Ti为1、活性组分负载量为10%、焙烧温度为350℃时,催化剂的SCO活性最好,NO氧化率达到61%;光致发光光谱(PL)表征显示N掺杂TiO2在催化剂表面形成的氧空位可增强催化剂对O2的吸附; VPO/TiN催化剂抗硫抗水性能较强,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未发现硫酸根的特征峰,水蒸气主要通过与NO竞争吸附占据活性位点来抑制催化剂的SCO活性。 铈基脱硝催化剂的抗碱金属性能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20,第2期 氨-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技术是消除NOx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铈基催化剂因其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适当的表面酸性、绿色经济而被广泛用于NH3-SCR反应,但目前用于SCR的铈基催化剂普遍存在碱金属中毒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本文从铈基脱硝催化剂的碱金属中毒机理,降低碱金属中毒的策略(金属氧化物改性、酸化处理等)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近年来铈基催化剂抗碱金属中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为设计新型抗碱金属中毒SCR催化剂提供科学依据。 提高Mn系低温脱硝催化剂抗硫抗水性能的国内外研究概述[J].水泥技术,2020,第2期 介绍了氮氧化物的来源、SCR脱硝的反应机理和工艺流程、催化剂的硫和水中毒机理,重点介绍了国内外学术和工业界为提高催化剂抗硫和抗水性能所做的研究和尝试,旨在推动低温SCR技术的进展,促进该技术早日实现在工业上的大规模应用。 新型药剂在废碱液焚烧系统的工业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20,第2期 甲醇制烯烃过程中产生的废碱液通常采用焚烧法处理,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废碱液进料泵入口堵塞、焚烧炉喷枪堵塞、炉膛压力升高等问题,针对由黄油引起的进料泵堵塞和喷枪堵塞等问题,研制了一种药剂WJ-1加注在废碱液中进行工业应用探索。对比了投加药剂前后废碱液进料泵、焚烧炉运行以及烟气成分分析等,工业应用结果表明,新型药剂WJ-1加注在废碱液中,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废碱液的黏度、增强废碱液的流动性以及减缓黄油析出等作用,但由于WJ-1中含有一定量的氮元素,有烟气氮氧化物超标风险。 深圳市交通排放污染物浓度特征与影响因素[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0,第2期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尾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为掌握中国深圳市交通排放所带来的路边空气污染状况,探索交通与空气污染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典型道路交通排放的路边监测实验,以研究空气污染中的交通排放规律和关键影响因素.实验监测了典型道路的交通流、气象数据和空气污染物质量浓度,通过对比监测点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的数据,分析道路移动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当交通流量较小时,路边监测点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数据一致;当交通流量(特别是货运量)大时,路边监测点的数据显著高于空气质量监测国家控制点的;通过对NO_x和CO的质量浓度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揭示了交通流量和气象对交通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排放污染物质量浓度整体趋势与总交通量较为一致.结果表明,深圳市各区NO_x和CO质量浓度主要受到机动车(尤其是货车)排放的影响,光照强度、风向和风速对污染物的排放扩散有明显作用. 硅铝比对Cu/SSZ-13SCR活性位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20,第2期 采用固态离子交换法制备了不同硅铝比(Si/Al=5,10,25)的Cu/SSZ-13分子筛催化剂,探究硅铝比对其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活性位的影响规律,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Ox程序升温脱附(NOx-TPD),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原位红外实验(in situ DRIFTS)等手段进行物化性质表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当Cu负载量为4wt%时,不同硅铝比的Cu/SSZ-13具有显著差异的SCR活性;其中,Cu/SSZ-13(10)的SCR活性最佳,200~450℃温度范围内NO转化率均大于80%.XRD和H2-TPR结果表明,硅铝比会影响Cu/SSZ-13的Cu物种的分布和氧化还原性.NOx-TPD和NH3-TPD结果表明,3种催化剂中Cu/SSZ-13(10)具有最多Cu2+离子,Cu2+离子可以为Cu/SSZ-13(10)提供更多的NOx吸附位点和Lewis酸性位点,而Lewis酸性位是Cu/SSZ-13主要的低温SCR活性位点,因此有利于NH3-SCR反应的进行.当硅铝比增加到25时,Cu/SSZ-13(25)的Lewis酸性位大量损失,导致其SCR活性明显下降.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0/0520/348.html



上一篇:变速恒频双馈风电系统的H<sub>2</sub>/H<sub>∞</sub
下一篇:介孔碳基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