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赜(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虽然唐君毅以“明明德于天下”总括三纲八目,但他更强调八条目之间“事之始终相涵,物之本末相贯”的关系。明明德于天下的工夫又通过八条目终始相

虽然唐君毅以“明明德于天下”总括三纲八目,但他更强调八条目之间“事之始终相涵,物之本末相贯”的关系。明明德于天下的工夫又通过八条目终始相涵、相生相成的历程表现出来。他曾通释八条目:“吾人既能于一一之物,知所以应之感之之正道——即至善之道,而又于止于此正道后,即使之真实内存于中,而自诚其意;真实为主于中,而自正其心;乃见于行,而得实修其身;以进而为一一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1]247格物是心物感通之事,致知是由格物而自觉到态度行为都应止于至善。诚意是以至善之道而纯化意志,正心是进一步确立仁心的主宰地位,不为各种情绪影响。修齐治平指仁心表现于身、家、国、天下,使其一一得正。我们可将唐君毅的八目诠释分为三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格物致知是工夫之始,可以看作从小学到大学的过渡工夫,即在礼乐实践中兴发德性,实现对礼乐行为中至善之道和实践工夫的自觉。而诚意正心则是通过纯化意念、情绪的过程达到对仁心明德的自觉,至善之道内在于明德之中。修齐治平则侧重在实现了自觉的仁心明德能在家国天下中表现出来。八目工夫就是心性从人文世界中由不自觉到逐渐自觉进而由在人文世界中实现的历程。在此历程中,诚意正心工夫具有枢纽作用,因为仁心明德的自觉关键。而格物则是工夫之始,八条目次第展开的过程,可以至广至大,但其始点则是心物感通这一日常之事。

基于上述义理,唐君毅认为大学兼摄孟荀义。“《大学》之兼摄孟荀义,而以本末、终始,贯儒家之内圣外王之道”[6]55唐君毅的用意很明显:《大学》言明明德近于孟学系统,工夫的次第性近于荀学系统;言内圣近于孟学系统,言外王近于荀学系统。《大学》实际上是以孟学统荀学,言本体必扩充发用为工夫,言外王必定以内圣为基础。唐君毅以近乎正反合的辩证模式来安排《孟子》《荀子》和《大学》的关系,其意图是凸显《大学》通贯本体与工夫、内圣与外王的合内外之道。

值得玩味的是,唐君毅在论述“《大学》义兼孟荀说”时,隐秘地完成了对心学、理学和礼学三种诠释模式的综合。朱子强调工夫次序,但是并未点透明德作为良知的意涵。而阳明则由于过度强调明德的本源性,认为《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而明明德不过就是诚意,有将八目工夫同一化的倾向。唐君毅则一方面强调作为本体的明德涵盖贯注于八目工夫中,贯通本体与工夫;一方面强调各个工夫的价值以及工夫之间的连贯性和发展性。唐君毅虽然在心性论以心学为依归,但认为只靠体悟心性的顿教工夫并不能必然保证道德实践的切实完成,仍需要渐教的次第工夫来充实。格致诚正是由礼乐陶养而自觉到正当原则和本然心体,修齐治平则是明明德扩充于外而化成人文。因而,他的格致诠释和对次第相涵工夫的强调,也是对礼学视域下诠释《大学》的回复。当然,在总体取向上,唐君毅仍是以心学模式为主,同时兼取了理学模式和礼学模式,因而避免了各家在文本诠释中的弊端。在他的安排下,《大学》整篇秩序井然,义理融贯而又不失层次性。

我们仍可追问,为何唐君毅如此重视《大学》所展示的合内外之道呢?这恐怕源于他对《大学》所确立的内圣开外王的模式的认同。虽然他认为传统家国天下式的政治架构不适合现代社会,但他希望将其进行现代性转化,以论证儒家心性之学可以开出民主制度。在《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他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娴熟运用,极力论证权利意识和民主政制是奠基于道德理性基础之上的。唐君毅的论证极为繁杂,但要旨在由对道德理性的肯定,进而肯定人人皆可作为政治主体。不过唐君毅所开出的外王也不同于现存的民主制度,而是一种理想性的人文的民主政治。这可以看作是《大学》“德性决定政治论”的现代版本。唐君毅的这种理论勇气值得肯定,但他没有对“内圣开外王”所预设的体用论思维进行反省。面对理性多元的事实,我们不禁继续追问:心性之体是否能开出民主之用,以及作为道德之体是否应当开出政治之用?③

结语

本文第一节介绍了唐君毅的文本考订工作。唐本《大学》是以古本《大学》为据,综合了朱本《大学》以及宋明诸多《大学》改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主张《大学》有错简无阙文说,并通过退经补传的策略,组织出格致释文。唐本《大学》结构清晰、文义顺畅,可以看作是两宋以来《大学》改本运动的延续。第二节分析了唐君毅在文本考订的基础上形成的感通格物说。唐君毅首先将物事分离,物指礼乐实践境中具体之物。格物就是心物感通的展开过程。唐君毅主要以格之感通义,融摄其他义来诠释格物活动,这可以说是其后期心境感通说的雏形。第三节分析了唐君毅的致知三义说。致知兼摄“知止至善”“知所先后”和“知本”三层意涵。唐君毅旨在说明:在格物的基础上应该自觉感通活动中要以正当性原则为依归,知道物的本末结构以及道德实践的先后次序,进而自觉到各项工夫以明德为本。第四节介绍了唐君毅对《大学》的总体诠释。唐君毅重视《大学》的两种义理性格:本体与工夫相统一、内圣与外王相统一。因而他强调三纲八目工夫的相涵相贯,八目工夫就是明德由不自觉到自觉进而圆满实现的历程。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59.html



上一篇:修道院与西欧世纪文艺复兴分析
下一篇:博弈与协调大学三大社会职能内涵的重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