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唐君毅的大学诠释探赜(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最后,知本。知本是对知所先后的深化。一方面,知本即知“知所先后”为本。这是将工夫的次第相涵的原则提到了本的地位,强调了实践的当下性和次第

最后,知本。知本是对知所先后的深化。一方面,知本即知“知所先后”为本。这是将工夫的次第相涵的原则提到了本的地位,强调了实践的当下性和次第性。故唐君毅言:“《大学》于此,乃于所以明明德于天下之事,由小而大,由本而末,由始而终,层层加以划开,而工夫则步步加以收进,以底于当前所可遵循实践,而下手落足之处。”[1]249另一方面,知本即是知“修身”为本。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修身作为内外工夫的枢纽,上涵格致诚正等自明明德之事。言修身为本实际上是说明明德为新民之本。这两个层次是统一的:在明明德于天下的实践历程中,既要知道工夫次第相涵的重要性,又要知道各项工夫皆以明明德为基础。

整体而言,致知三义说强调了道德认知的三个方面内容:在感通于物的活动中,应当自觉感通活动要以正当性原则为依归;在通达物之本末结构基础上,应物之事也有次第相涵的实践程序;进而自觉到各项工夫都是以明明德为基础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这里“致知”之“知”属于什么性质呢?是德性之知还是闻见之知,亦或是兼而有之。一方面,唐君毅所谓的“知”是连于性情之知,因而不能同于一般的认知。但亦不能将其理解为阳明意义的良知,因为在唐氏看来,明德才是与良知相当的范畴,“知”只是明德之用。事实上,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在《大学》的时代还尚未明确区分。唐君毅曾经将道德和知识的关系分为四种:俱时呈现的同一关系、更迭呈现的相斥关系、目的与手段的相从关系和交互并在的关系。而《大学》所言致知应属于第一种:“前文论《大学》之言致知,虽谓此知实为德性之知或良知,然《大学》亦未尝言其非闻见之知者;正以此德性之知或良知,亦通过闻见知识之知而表现,而后者仍可视为前者之立体之一面相、轨辙,而可言其无独立之存在性。”[1]278-284在《大学》中,致知之知兼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二者是相融为一的。以唐君毅所举的事亲之例而言,通过见亲人面容憔悴而知其有病,当下即心有忧虑。在与亲人相感通的过程中,心灵不仅知道亲人生病,而且当下便知事亲的行为应“止于孝”。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呈现具有共时性,前者通过后者直接呈现,后者又开启了前者的流露。

唐君毅的致知三义说是在同朱子阳明的致知说对话中完成的。他认为朱王二人的致知说都是针对新的问题意识而发。朱子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认识未知的道德原则以及普遍原则如何应用于特殊场景中。由此朱子重视穷究所以然和所当然之理,格物致知落脚点都是穷理。阳明面临的问题是:至善原则的根源问题。阳明认为至善即是良知的本性,致知即是致吾心之良知。唐君毅认为朱王之说都有价值,但都是以自己的问题意识代替了文本的问题意识,因而不合文本原义。

虽然如此,唐君毅的致知三义说某种程度综合融通了朱王之说。从诠释模式上看,唐君毅的致知说近于朱子,都强调对至善之理的认知。朱子由于过度强调穷理,致知沦为格物的效验,失去了独立性。唐君毅则将格物限于心物感通,致知则是进一步对至善之道的自觉。这样增强了格物致知之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性。从实质内容上看,唐君毅又自觉站在了心学的立场上。只不过唐氏扭转了阳明以“良知”训“知”的说法,以明德为良知,而致知作为八目工夫之一,是明德之用。这样就在坚持良知论的前提下,保证了工夫的次第性。

四、 三纲八目总释

前文论析了唐君毅的格致说。这种别具特殊的格致说与《大学》的整个思想系统是否相合呢?本节我们分析唐君毅对三纲八目作的总体诠释。

唐君毅认为《大学》的明德概念类同于孟子所言的性情心。“据《大学》之释明明德,乃以人之明德,上原于天之明命,而为一内在人心之光明之德。”[1]266-267而新民就是自明其明德而明明德于天下。止于至善指在明明德于天下的历程中,一切态度行为都能合乎至善之道,圆满实现。进而,唐君毅认为三纲领可统摄八条目。格致诚正为自明其明德,修齐治平是明其明德于天下的新民之事。“总此相续历程而说之,则整个不外始自吾人之自明其明德于其知所止之至善之前,而终于平天下之历程。简言之,即一‘明明德于天下’之历程。”[6]59在此,明德为心性本体,明明德于天下为工夫。而明明德为内圣之功,新民为外王之功。唐君毅强调的是《大学》的义理性格是:本体与工夫的统一,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不过唐君毅也批评《大学》以明德为本、天下为末,仍有内外之分,不如阳明言良知以通物为性,当下合内外之道圆融。也即是说,《大学》重在言依体起用,不重言即用见体。

文章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网址: http://www.qqhedxxb.cn/qikandaodu/2021/0727/659.html



上一篇:修道院与西欧世纪文艺复兴分析
下一篇:博弈与协调大学三大社会职能内涵的重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投稿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版面费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发表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